响应式框架带来移动前端新革命(响应式布局菜鸟教程)

响应式框架自bootstrap出现给我们带来了福音,从此无需专业的web前端开发知识,并且无需设计,通过bs框架就可以快速构建一个漂亮的网页,但是bootstrap的兼容性很差,跟国内大量ie7,ie8用户使用情况不符,甚至还有有人使用ie6,或者说国内人不如国外跟的上时代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切图网推出兼容性高的css框架——快切css框架(kuai.qietu.com),后来又推出移动优先的webapp框架——密切(miqie.qietu.com)。

这些框架都可以帮我们快速构建一个响应式或者一个移动端的网页。

通信业、移动设备产业、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,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受到,我们身边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,越来越智能,价格越来越低,也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。我曾说过一句“MobileWEB风暴,即将席卷中国”,现在看来,我们似乎已经开始接受风暴的洗礼了吧。

MobileWEB,曾经或者现在,我们或许习惯性地称之为“WAP”,其实叫什么不重要,充其量只是个名字而已。如今的“WAP”,早已不是当初 只有一些超链接和一个LOGO的WML时代了。这是个充满了富交互性的智能MobileWEB时代。在这个时代中,我们利用手中的武器——前端技术,通过 不断强大的移动浏览终端,可以实现更多精彩的用户体验,可以让手中的移动设备做出更多桌面设备办不到的事情。

与桌面WEB前端开发不同的是,MobileWEB前端开发需要关注更多更杂的东西,并且技能发展的倾向性也会与前者略有不同。移动设备的种类太 多,更新频率也真的太快了,因此相应的内置浏览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,这些复杂程度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。而对于第三方浏览器,在不同平台下的表现不尽相同, 对WEB规范的支持程度也不相同,并且占有率、版本更新频率也并不稳定,同样充满了很大变数。以上这些问题,都是MobileWEB前端开发领域特有的, 并且是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的。

因此,MobileWEB前端开发的专业特殊性较强,这点需要特别留意。一般来讲,一个桌面WEB前端工程师,如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接触的过程,无法立即应对Mobile WEB兼容性问题或基于移动设备特性等问题。

在实际的开发方面,MobileWEB前端开发并不比桌面WEB前端开发轻松,前端开发所需的必备技能一样都不能少。在早期WML(WAP1.0) 时代,其实并不需要前端开发和视觉设计,因为WML不支持CSS和JavaScript,仅支持少量简单的WMLScript,因此几乎不需要考虑兼容性 问题。而在目前的XHTML-MP(WAP2.0)时代,前端所应用的技术集中在XHTML-MP,并已开始向XHTML过渡,加上WCSS和 ECMAScript-MP,其技术本质与XHTML并无太大差异,因此样式兼容性是现阶段需要最重点关注的。需要注 意的是,现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交织阶段。我们可以看到,由Android Chrome Lite和iPhoneSafari领衔的WebKit时代也即将来临,有先见的企业已经开始了基于这些设备的Mobile WEB(WEBAPP)开发。WebKit对WEB标准支持度众所周知,因此在不久的将来,主流的前端技术则彻底升级为XHTML、CSS和 JavaScript,而旧技术规范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仍会并存。同时,随着HTML5、CSS3的不断成熟,未来将会有更加深入的技术应用;对于设备上的前端性能等更深层次的问题,同样也需要前端逐步地加大气力研究。

Android、iPhone OS(iOS)、WindowsMobile、Symbian^3、SymbianS60、MeeGo(Maemo)、Bada、WebOS……这些帅气 的高端智能操作系统,随着厂商的大力开发和推广,终将会成为未来的智能设备主流平台。它们的内置浏览器是未来MobileWEB前端技术的主要载体。对于 这些系统而言,如何发挥出智能设备的最大价值,传递最优的用户体验,是前端开发的最终目标。回过头来,对于旧的中低端系统,如S40、BlackBerryOS、PalmOS、MTK等,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有一定占有率,尤其是中国特色的MTK,我们仍无法放弃。因此,对于它们而言,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保证页面兼容性(响应式开发)。另外,对于Opera系列、UCWEB、QQ、GO、Skyfire等第三方独立内核浏览器,发展依然十分迅猛,它们在未来将会逐渐归类为两大分支:普通版和智能设备版。对于这些浏览器的渲染特性,依然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摸索

以上就是目前为止Mobile WEB前端开发最主要的使命。

综上所述,未来的前端开发岗位,定将会出现两个不同分支:WEB前端开发MobileWEB前端开发(AS 方向的前端开发不在讨论范围内),这两个细分的岗位将齐头并进,共同完成传递完美用户体验的使命。在Mobile2.0时代,同样也是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之 际。随着通信、电信、互联网三网合一的信息聚合,以及红外传感、RFID、GPS等技术的成熟,其设备并不仅局限于手机,还会扩展到诸如IPTV、车载设 备、游戏机、平板电脑以及各种大小家电设备上。那个时候或许还会有新的跨终端WEB前端开发的细分岗位出现。

转载自:太阳虎